低空经济未来展望(低空经济产业链)
【点击查看】低成本上班族靠谱副业好项目 | 拼多多无货源创业7天起店爆单玩法
【点击查看】逆林创业记 | 拼多多电商店铺虚拟类项目新玩法(附完整词表&检测工具)
【点击查看】逆林创业记 | 小白ai写作一键生成爆文速成课
领300个信息差项目,见公众号【逆林创业记】(添加请备注:网站)
一、低空经济概述
(一)低空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低空经济(Low Altitude Economy)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是以航空器为主、低空活动为牵引,多产业融合的新经济形态,由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构成。
从名词拆分来看,“低空” 一词当前无确切高度定义,主流观点认为低空涵盖距离地面垂直高度 1000 米或 3000 米以内的空域(视地区特性和实际需求而定)。“经济” 一词则反映出并非全以航空器为载体、低空空域为依托,而是综合了上下游产业、领域(制造、机场、保障服务等)的融合性经济模式,这也使其成为继数字经济后又一新兴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等特点。一方面,空中通勤、空中物流、空中旅游等众多新场景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生活品质和交通边界,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低空经济具有广阔前景、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其飞行活动主要在低空空域中开展,按照飞行目的,飞行活动主要分为低空运输飞行、低空作业飞行、低空休闲娱乐飞行这 3 大类。飞行活动的生产装备包含各类航空器与作业装备,比如油动 - 有人驾驶航空器、电动 - 无人驾驶航空器、无动力航空器以及热气球、飞艇等。当开展低空作业飞行时,还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作业装备技术,例如机载喷洒 / 撒系统、航空遥感系统、机载吊挂系统等等。
(二)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国际发展历程:世界低空经济起步于农业服务,早在 18 世纪便开始早期应用探索,1920 年后公务航空进入市场。二战推动的技术进步使低空经济迅猛发展,1950 年直升机进入低空经济市场,开始涉足海上石油服务、山地救援等业务。截至 2014 年,全世界低空经济飞机保有量为 34 万余架。
在一些低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因其国土面积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低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美国以市场竞争型模式的通用航空产业基础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拥有超过 5000 个通用航空机场,在册航空器数量稳定保持在 20 万架以上,飞行员数量突破 80 万人,对美国 GDP 的贡献率超过 0.5%,并且先后发布了《先进空中交通(AAM)协调及领导法案》《先进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AAIM)法案》等十几项法案政策。日本基于 “政府规划 + 企业参与 + 技术创新” 模式,积极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明确产业扩张计划及商业化目标,依托产业龙头和研究机构,持续鼓励企业加大低空航空器的研发投入。欧盟着力丰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德国占据欧盟低空经济的领先位置,采用社会市场型模式,鼓励低空经济公司开发空中出租车、载人飞行器等低空产品,同时发布了《2022 年管理计划:机动性与运输战略》《无人机战略 2.0》等十几项战略指南。欧美 20 多个城市积极布局先进空中交通(AAM),推动低空创新和区域合作,针对各类低空无人机和飞行器的适航认证、生产标准、飞行管理等,推出系列政策指南,以更好地适应各类新形态的飞行器的运行和使用。
·国内发展历程:在中国,低空经济一词最早见于 2010 年 4 月 17 日出版的《安阳日报》,此后便多次出现于地方官媒和各种论坛。2011 年的相关文献先后对低空经济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将其作为一个广义上的经济形态概念,论述了其存在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产业构成等命题。2020 年 6 月,中央空管委办公室依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设立了低空经济研究机构 “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作为中央空管委办公室的经济研究智库单位和决策咨询机构。
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同年 3 月,国家空管委升格至中央空管委。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 1 月 1 日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无人机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地方政府也纷纷投身低空经济发展赛道,例如福建利用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支持开发低空旅游等新业态;四川和重庆等地推动低空飞行旅游与山地景点深度融合;上海依托 eVTOL 飞行器制造优势,着重攻关低空经济细分领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现状情况:2024 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发力,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央层面,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明确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导向,为培育低空经济新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拓展 “低空经济 +” 发展场景。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已有 29 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低空经济列入当地发展规划或工作任务。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1 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超过 1600 亿元。2023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 5000 亿元,并且预计到 2025 年将达 1.5 万亿元,到 2030 年有望突破 2 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同时,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像 2024 年 8 月 18 日,连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的低空载客直升机航线正式开通运行,这是中国首条跨省定点低空载客运输航线;11 月,中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正式投入使用,这些都彰显出低空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低空经济发展的重点要点
(一)装备创新方面1. 核心技术攻关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围绕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来加快新型通用航空装备核心技术攻关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化技术能让航空器在更多复杂场景下自主完成任务,减少人力成本与操作风险;电动化契合了当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不仅环保节能,还能降低运营成本;智能化则使航空器的飞行控制、任务执行等更为精准高效。
通过对这些核心技术的攻关,有助于构建起完善且先进的低空装备产品体系,比如打造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低空飞行器,满足诸如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从而推动低空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具创新力的方向迈进。
2. 产业支撑作用
通用航空制造业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提供装备支撑的关键角色。以我国民用无人机研制领域为例,截至 2023 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已经超过 2300 家,量产的无人机产品超过 1000 款,2023 年交付民用无人机超过 317 万架,通用航空制造业产值超过 510 亿元,同比增长近 60%。
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产量,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空中巡查、农林植保,还是航拍测绘等低空作业场景,都有相应的无人机产品可供选择,这也充分彰显了通用航空制造业在助力低空经济腾飞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
(二)应用牵引方面1. 打造应用示范体系
聚焦各类应用场景,以产业生态链构建为导向来打造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多地开展了通用航空器创新应用试点工作,在新疆石河子召开低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推动建立 “干支通、支支通、全网联” 航空运输体系;在黑龙江北安召开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现场会,打造无人机农业喷洒、林业防护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模式标杆。
通过这样的方式,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参与到低空经济发展中来,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的边界,让低空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实现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
2. 培育相关企业与融合产业链
积极培育低空经济领域高技术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意义重大。这些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也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着前沿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企业则具备市场敏锐度和产业化能力,通过三者的深度融合,能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产品和应用的转化,比如高校研发的低空飞行智能控制算法,由企业进行产品化开发并推向市场应用,进而完善低空经济产业链条,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技术贯通方面1. 使能技术利用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等使能技术,对于推动低空智联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利用 5G 通信的高速率、低延迟特点,可以实现低空飞行器之间以及飞行器与地面控制中心的实时、稳定通信,保障飞行任务的顺利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能让低空飞行器具备自主避障、智能决策等能力,提升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借助这些使能技术,能够探索出更多创新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像打造低空智能物流配送网络、开展智能化的低空巡检作业等,为低空经济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构建运行体系支撑
这些先进的技术还能为构建未来低空安全高效运行体系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将信息通信、数字、智能等技术融入到低空飞行管理中,可以提升低空飞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低空飞行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合理规划飞行航线,避免飞行拥堵;运用智能感知技术对低空飞行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预警,从而保障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有序开展,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标准支撑方面1. 工业标准体系建立
加快建立贯穿低空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行支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十分必要。当前,低空经济产业不断发展,新的飞行器类型和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但与之相匹配的统一标准却相对缺乏。
例如在适航认证标准方面,对于以 eVTOL 为代表的新型低空航空器,因其独特的设计和性能特点,需要设立低空和城市空域内飞行的专门安全标准,统一飞行器安全评估、失效模式分析等技术标准,规定电池热管理系统、安全保护和电力系统冗余要求等;在通航机场和起降平台标准方面,除通用航空机场设施和设备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营制定的技术标准外,还要规范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尺寸、安全性、流量控制和通信标准等。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工业标准体系,才能保障低空装备的质量和性能,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2. 检测认证体系推动
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建设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其对保障低空经济健康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低空经济领域,众多的航空器及相关装备需要经过专业、权威的检测认证,来确保其符合相应的安全、质量等标准要求。
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对低空装备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测,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产品质量背书,同时也让监管部门能够更好地把控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的质量关卡,避免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空域管理相关
当前,低空经济在空域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低空空域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这使得 “黑飞”“乱飞” 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央视曾报道过德阳市无人飞艇撞击高压电线事件,一商家在展销会推广无人飞行器时,试飞过程中撞上高压线,造成 10KV 高压线路跳闸,工农村片区(含两所大专院校)约 3000 余户用电客户停电,直接经济损失达 45000 元,此类现象极易导致空域使用混乱。
同时,我国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也还不够充分。从整体来看,目前可使用的空域资源占比相对较低,像在一些地区,因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低空空域未能得到有效开发,无法形成完善的低空飞行网络,进而制约了低空经济的进一步拓展。并且,低空经济涉及发改、交通运输、公安、工信、财政等十余个政府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尚在不断完善之中,不同省份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全国还未形成统一的低空管理分工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域管理体系的搭建,阻碍了低空经济更好地利用空域资源开展商业开发、拓展应用场景等活动。
(二)应用场景局限
现阶段,我国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农林植保、地理测绘和巡检这三大领域,虽然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载人飞行、物流货运等领域的应用却相对较少。这其中,城市内部空域等因素影响显著,例如在罗江区万安镇主城区,由于面积较小、人口相对较少,受到大众接受度、投入产出率以及对就业岗位冲击等方面的影响,应用场景难以开发;而其涉农村(社区),又因拆迁以及地貌多为丘陵地带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拓展。
整体而言,低空经济要想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打破这些限制,挖掘更多适合载人飞行、物流货运等的应用场景,让低空经济能够更全面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以释放出更大的市场潜力。
(三)商业化难题
在低空经济业务发展过程中,商业化阶段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对于厂商来说,低空经济业务发展会经历技术突破、适航认证、商业化这三个阶段,而商业化往往是最难的环节。
从成本角度来看,部分应用场景成本居高不下,像当前无人机末端物流成本约为每单 40 多元,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仅在 5 元到 7 元之间,补贴成本达到 35 元左右,飞得越多可能赔得越多;而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理论上用无人机运输水果,每个水蜜桃的运费高达 60 元,每斤葡萄的运费也要 20 元,高昂的成本让很多业务难以持续开展。
从消费者接受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低空载人飞行等场景,虽然在时间效率上可能有优势,但消费者对于其安全性、价格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疑虑,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此外,目前低空经济还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同应用场景的毛利率、盈利模式都需要仔细考量和探索,还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打造商业模式,如无锡临近太湖,可利用低空开展湖面的观光、救援、水质监测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路径,才能够推动低空经济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低空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政策持续助力
随着低空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未来有望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并注入强劲动力。
在国家层面,会进一步深化顶层规划,例如持续完善空域管理相关法规,统一低空空域的管理标准,让低空飞行活动能在更规范、有序的框架下开展,减少 “黑飞”“乱飞” 等现象,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围绕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等方面,预计会出台更多细化政策,引导产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断迈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低空装备产品体系的持续升级。
地方政府也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低空经济未来展望,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配套政策。像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可能会加大对低空经济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提供住房、科研等补贴以及优质的生活配套服务,吸引专业人才投身低空经济产业,助力打造完整且高质量的产业体系。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如云南、海南等地,有望出台政策鼓励开发低空旅游项目,打造特色低空旅游线路,推动低空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众多政策将从不同方面形成合力,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比如资金支持方面,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对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给予资金扶持低空经济未来展望,或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研发、拓展业务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策引导下会加快通航机场、起降点以及配套的通信、充电等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完善低空飞行网络,为低空飞行器的运营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全方位地推动低空经济不断拓展规模、提升质量,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市场潜力释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空经济在各领域的市场潜力将迎来进一步的释放。
在物流配送领域,无人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通信、导航等相关技术的协同发展,将使得低空物流配送更加高效、精准且成本可控。例如,在城市中,小型无人机可以承担起最后一公里的快递配送任务,避开地面交通拥堵,实现快速送达;在偏远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大型无人机则能够运输应急物资、生活用品等,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提高物资供应效率。预计未来几年,低空物流配送的市场规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会积极布局这一领域,形成完善的低空物流配送网络。
城市空中交通方面,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研发和应用加速,有望像如今的网约车一样,成为城市交通的新选择。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低空出行能够实现点对点的快速通勤,极大提高出行效率。一些大城市已经在开展相关试点项目,未来会逐步扩大运营范围,吸引更多乘客选择低空出行方式,催生庞大的市场需求。
应急救援领域同样潜力巨大,低空飞行器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人员搜索、物资投放、医疗救援等工作。比如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场景下,直升机、具备救援功能的无人机等能够突破地面救援的限制,快速响应,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而且随着技术进步,飞行器的性能和救援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拓展低空应急救援的应用场景和服务能力。
从整体来看,据相关机构预估,到 2025 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到 2030 年有望突破 2 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其在多个领域的市场潜力释放将带动整个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前景十分广阔。
(三)产业协同创新
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这将催生出新的产业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高端制造产业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例如航空制造企业不断研发新型材料,提升航空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实现轻量化、高强度等特点;同时在制造工艺上精益求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低空飞行器赋予智能化的 “大脑”,使其具备自主飞行、智能避障、自动规划航线等能力。像在物流配送无人机上应用人工智能算法,能根据实时路况、配送任务等信息,自动优化飞行路径,提高配送效率。
物流交通产业与低空经济协同创新,一方面可以借助低空飞行器拓展运输网络,打造立体式的物流运输体系;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资源,能帮助低空物流业务更好地落地和拓展市场。例如,快递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仓储、分拣等设施,与低空物流配送进行无缝对接,实现货物的高效流转。
产学研合作更是协同创新的关键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企业则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产业化能力。比如高校研发的新型低空飞行控制技术,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转化和市场推广,应用到实际的航空器中;科研机构在空域管理、飞行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帮助企业更好地规范运营。
通过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不仅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还打破了产业之间的壁垒,催生出如低空智能物流服务、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等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