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互联网从哪里入手(新手学网络)


【点击查看】低成本上班族靠谱副业好项目 | 拼多多无货源创业7天起店爆单玩法

【点击查看】逆林创业记 | 拼多多电商店铺虚拟类项目新玩法(附完整词表&检测工具)

【点击查看】逆林创业记 | 小白ai写作一键生成爆文速成课

领300个信息差项目,见公众号【逆林创业记】(添加请备注:网站)

相比于其他节日,重阳总是显得遥远而陌生。传承至今的重阳节,早已与老年、敬老这些意涵和象征绑定。

害怕变老,或许是我们或多或少都难以规避的一种心态。但与其说是害怕变老,不如说我们更加害怕陌生和未知的恐惧。

消除恐惧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去直面它。

今年重阳节(10月4日)这天,看理想与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发起了《陌生的老年:我们终将面对“老去”这件事》特别企划。

在直播间中,我们邀请了老年心理学研究者、抖音助老创作者、助老公益组织代表,从近期对于老年人的观察入手,结合理论和实践,探究社会是如何产生对老年人的种种刻板印象,也试图去发现良好老年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或许看完这次对话,能让你多拥有一些面对“老去”的勇气。

对谈人

刘旸教主:脱口秀演员、播客@无聊斋 主理人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抖音创作者@Dr昕理学

许凯:抖音创作者@是德善呀-许凯,多年自发从事陕西农村老年人帮扶、农产品直播等工作,爱心共享厨房创始人

王晓:社会工作者,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秘书长,字节跳动公益平台项目“守护乡村一老一小”负责人

01.

老年生活,也可以很快乐

刘旸教主:王晓老师一直在做公益,有没有关于老年人的一线案例分享?

王晓:在浙江时我遇到一位老人家,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微信群,名字特别响亮,叫“七仙女”。群里有七位老人家,年龄大都是七、八十岁,身体都还挺健康。

她们都是独居老人,也都有子女,但都在外地或是工作繁忙,没法时时刻刻兼顾这些老人。她们自己就形成了这么一个互助群体,每天都有互动,比如约着一起去公园锻炼身体,去谁家包个饺子等等,家里有事了也会互相帮忙。

她们会时不时聚个餐,一起拍照发给自己的子女看,让子女安心。但她们也挺“报喜不报忧”的,比如有点小毛病宁可自己解决,也尽量不要打扰到子女的生活。真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爱,远远要比我们给父母的多很多。

看到老人们的状态,我觉得这种晚年生活还是很健康充实、很积极、很有意义的,也很让人感动。

刘旸教主:我们经常容易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老年生活好像就是“腿脚不便”“跟不上时代变化”等等,但王晓老师这样一线的观察和实践才让我们意识到,老年生活比这种刻板认知以为的,要健康积极向上得多。

张昕:我也想分享一位叫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英国思想家说过的话,“Everyone desires to live long,but no man would be old”,意思是每个人其实都想长寿,但不想变老,有个贴切的中文翻译是“每个人都想‘长生不老’”。

人常常有一种刻板印象,“老”是不好的,总是和很消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并不是老了就一定健康下降,而且实际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的幸福感都比我们要高。

刘旸教主:我其实对背后的成因很好奇。

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尊老崇古的社会,觉得老年人是更有智慧的代表。古代故事也经常说,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去问村子里活了100岁的老年人,能得到智慧的方法。但近几年这个印象好像就扭转了,现在很难想象如果不会用手机的人,去请教一个村里100岁的老奶奶怎么用。为什么现在会形成这种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

张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自我拔高”的思维,我们会典型地把人分成内群体和外群体。比如以年龄为例,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就是“内群体”,年龄差异比较大的老人就是“外群体”。自然而然的,人就会把外群体做矮化,更突出内群体的强壮,比如就会这么想,“我是年轻人,学什么都很快,老年人不行,什么都学不会”。

但其实很多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可塑性也很强,他们也可以学得很好,只是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教导他们。

王晓:乡村因为资源比较匮乏,环境相对闭塞一些,可能老年人就会更多出现的这样(消极和刻板)的现象。但很多城市里的老人,会对自己的生活有许多规划,比如写书法、阅读、打乒乓球,还是一个挺积极向上的群体。当然前提肯定得是身体健康,生活也比较有保障,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比较丰富一点。

通过很多公益项目我们也发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老人,如果有自己的爱好、想干的事情,就会比较健谈和开朗。

许凯:我还是认为,如果在城市里,大家会有很多种的可能性,有钱也有空间能去聊天、健身、打打麻将、写写书法。但是乡村里的很多老人并没有这么多选择,也没有这么多保障,很多年纪大的人只要有行动能力,就会一直干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有一次我碰到一位87岁的老人,她一直剥那个核桃,手都变黑了。给她拍摄肖像视频后,很多网友留言都说,老太太这么喜欢吃核桃,吃得手变黑了,但是其实这位老人没有牙,她根本吃不了核桃,只是为了把这个核桃剥开卖钱维持家里面的生计。

还有一次我碰到两位老太太,她们坐在路边聊天,我过去给她们拍照,渐渐地就熟络了起来,老太太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咋能不想活,谁想死,活着还能看个亮”。

张昕:我想到念书时上过一门课叫进化心理学,讲人的行为是怎么一步一步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进化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我们所有行为的逻辑,都是要保证自己基因的最大化传递。

当时我问了老师一个傻问题,那人老了没有机会(生育能力)去传递自己的基因了,是否意味着老年人在社会中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老师回答了一句我觉得特别有道理的话想学互联网从哪里入手,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老年人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个体基因的传递,而是要保证自己族群基因的传递。

老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可以总结生活经历和经验,这其实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刘旸教主:我有一个感觉,老人虽然会逐渐退出世界舞台的中心,但的确留存了很多生存智慧在那里,绽放着它的光芒。

02.

老年人的幸福感反而更高

张昕:很多老年人反而生活幸福感会更高。老年心理学把这个现象称为“老化悖论”,客观上来说,确实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身体容易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认知能力可能也会下降,可能会出现一些健忘的状况,但这并不阻碍他们依然能活得很幸福。

随着年龄增加,其实我们的生活满意度是一个U型曲线,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群体,可能正在处在幸福感的谷底,最开心的是两端,青少年和老年。

许凯:我觉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标准可能不太一样,也许中年阶段一个人的欲望和想法会非常多,可能幸福感就没有那么高。年龄大了以后也许不会想那么多,都觉得挺好挺满足的,可能就会容易幸福一些。

王晓:很多老人都会自己种菜,当锻炼身体了。这样的老人其实心态很好,像许凯说的,他们可能也没有太多想法。远方子女都好,生活安定,他们觉得生活就已经非常充实了。

很多老人会绣十字绣,我觉得这挺费眼睛的,但他们就特别喜欢,还有老人会纳鞋垫。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发挥作用的地方,老有所为。我记得养老院的老人也是,他们会绣手绢,特别漂亮,还会当作小礼物送给我们,满满都是心意,这样的老年生活就非常恬淡祥和。

刘旸教主:每次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我感觉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这些积极向上的态度,都还是挺猎奇的。比如70岁老人谈恋爱、有自己的爱好都会被广泛报道。我希望之后有这样的阶段,70岁老人感到孤独才会上热搜,这样的社会心态可能才比较健康。

我想问,有没有一种比较成功的老龄化的模型?

张昕:在心理学中,我觉得有两个老龄化的成功模型可以分析给大家。

第一个模型是有客观标准的,一要身体要健康,这个肯定是很重要。二是认知要是活跃的,不能整天光坐那呆呆地看电视。三得和社会保持一种连接性,就像刚刚提到的七仙女姐妹群。达成这三个标准,从定义上来说就算是比较成功的老龄化了。

有哪些路径能达成呢,当然需要身体健康,有足够的金钱的支持,除此之外,就是心理上的策略。

第二个心理模型,大概有三个策略,我们称为“SOC”。第一个是“selection”,选择,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我们不能过度乐观地说老了什么都没有变化。老了身体机能肯定会下降,认知功能也在下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要开始有选择了。要选择那些你认为重要的,那些你觉得能够带给你最大满足感或者快乐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第二是“optimization”,优化。所谓优化指的是你要把有限的资源,身体的、认知的资源投入到你选择的那些事上去,不断地练习,使它能尽善尽美,这能够带给你很高的成就感。

最后一个“compensation”,补偿。是说如果你实在是发现力不从心,光靠个人努力完成不了了,那就去寻求一些外部帮助,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刘旸教主:感觉跟脱口秀演员很像,我们也先选择自己能讲的领域,然后最优化,把自己的知识都用在这儿。我还在想,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除了心理因素还会存在什么?

张昕:我觉得影响因素很多,一些外部支持,比如我们能做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叫工具性支持,比如去帮老人修个电视,帮忙搬个家具,在我小时候还有人义务帮老人灌煤气。除此之外,那些情绪性的支持也很重要,子女不管多忙还是得给老人打个电话,多关心关心。

03.

短视频,一种幸福的可选项

刘旸教主:之前许凯老师提到,短视频和直播能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我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分享,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叫《乌海》,其中一幕特别逗,一个老年人瑜伽队参加集体旅游,一群老头老太太在练瑜伽倒立,画面非常有趣。

后来我跟导演一块做节目,我问他是怎么想到拍那一幕的,他说之前刷抖音短视频的时候,看到河北有一个村子,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就这样在一起练瑜伽。导演就请他们来拍电影,他说老头老太太们拍得特别开心,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幸福感提升了,因为他们自己的爱好能出现在大银幕上。

现在有好几个流传挺广的表情包都是他们村的,比如有个表情包是老太太们劈叉,还有老大爷倒立。我觉得这就是我向往的变老生活,我希望我变老了之后也可以这样开开心心的,该干嘛干嘛。

王晓: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挺有活力挺健康的,他们很爱看这些短视频,而且也爱拍短视频。有时候做活动,我把镜头对准他们,能看到他们的表情都很配合。

我去过的乡村里,有位老人的家里虽然没什么家电,但打扫得很干净,她的孩子在外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来了,她每天晚上就会出来跟大家一起跳舞、拍短视频,那种状态让人感觉很热情、很积极,她的生活里充满了色彩。

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需要的养老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点一点地给老人以关注和陪伴,展现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会觉得很开心,会积极热衷地配合更多(公益的)事情。

张昕:其实老人们特别自律,我们学习都没这么自律。我认识一位老人定时定点地去拍短视频,然后上传,其实她也不是要成为网红怎样的,她就只想要去分享自己的生活给周围的人。

当然,短视频不是万能的,刷视频的时间不能过长,每天不超过几个小时是比较合理和理想的。

刘旸教主:有个很多短视频导演,就拍老家村里的人,有些短视频拍得特别好,大家评论说这简直不输港片了。

因为这些短视频,大家一下就会爱上了这些村子里的老年人。比如很多老人是戏班的,或是以前文工队的文艺标兵,他们退休之后没什么事情可做。但在短视频里,可以说重燃了他们年轻时的梦想,这时真的觉得短视频一下给了很多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可能性。现在老人退休以后,拍个短视频每天分享自己在干什么,感觉一下就多了一种幸福的可选项。

04.

年轻人的养老焦虑

刘旸教主:我跟周围人聊的时候,大家多少会有点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因为看的相关新闻太多了。包括当你真的在生理上出现的一些变化时,也会担心未来会怎样。但今天聊完之后,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焦虑了,未来也可能有很多幸福的可能性了。怎么看待年轻人的养老焦虑?

张昕:我觉得这是一件完全没必要的事情想学互联网从哪里入手,甚至我经常对学生说,现在要做到一点,不管是欺骗自己也好,给自己暗示也好,一定要告诉自己,我的晚年一定会很幸福。

这是来自一个非常经典的,二、三十年前做的一个研究,作者贝卡·利维(Becca Levy)写了一本书,名字是 Breaking the AgingCode,中文可以译作“解密年龄密码”,副标题是“magic 7.5”,也就是“神奇的7.5”。

7.5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神秘的数字?作者做过一个长期跟踪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跟踪调查一批中老年人。

她询问的问题很简单,就是去问这些中老年人觉得变老怎么样。当然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我觉得变老很好,另外一些人觉得变老不是那么好。作者就把这批人分成两组,一种是比较积极看待变老的,另一种是比较消极的。

研究结果就发现,当你拥有一个更健康、积极的心态,尤其是年轻人,如果能有一种面对变老更健康积极的心态,居然有可能可以多活7.5年。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概没有哪一种保健品,敢白纸黑字写上“吃了就能多活7.5年”。但是一个健康的积极心态能让人有概率多活7.5年,这可不得了。

年龄刻板印象这件事,它是真的会植入到你自己的思维中。现在你歧视老人,其实就在歧视50年后的自己。如果你对老年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其实你也在赞扬50年后的自己。

05.

如何在公益层面上帮助老人

刘旸教主:今天王晓老师和许凯老师在,我们也从公益组织的角度,来聊一聊在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上,我们能起到哪些帮助或者是作用?

王晓: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里,但凡有能力或是还能动的话,他们还是更倾向于居家社区养老的。现在很多公益组织都会针对这方面,对政府工作进行补充,不管是对老人日间的生活的照料,比如爱心午餐,或是给予心理的慰藉。

对一些比较孤独或者生活需要照料的老人,我们的工作人员、社工队伍、志愿者,会定期去帮他们理发,剪个指甲,陪他们聊聊天、吃顿饭。让他们的日子热闹起来,有热乎劲儿,有烟火气。这样的项目非常接地气,老人也是比较欢迎的。

针对老人的孤单和情绪,在跟老人沟通聊天的过程当中,或者在一次次陪伴的过程中,老人可能就会放下戒备,或者愿意去分享一些故事。有时候其实只要老人愿意说出来,很多问题他自己就能化解掉了。

很多老人生活比较单一,公益项目也能够接纳他们。很多低龄老人,他们是很愿意去帮助高龄老人的。他觉得自己老有所为,有事可做,就非常开心了。公益组织能够给他们提供平台和保障,再给予一个志愿着的称号,或者一些积分兑换的设计,都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激励。倒不是一定要给他们具体什么东西,其实老人最看重的是“认可”。

刘旸教主:我想到一个牙科广告,它让我自省,让我意识到了自己过去对老年人的忽视。广告的宣传语是“老人没牙吃饭难”,我以前从来意识不到老人不像我们,没有牙齿其实吃饭非常困难。

王晓:没有换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有孝心和爱心,但不在父母身边,只给他们买一些我们觉得的“对他们好的东西”,比如营养品,但却没有考虑他们能不能消化这些东西。很多老人不会告诉别人他牙齿不好,买的东西可能就堆在那里了,实际上他们只能吃一些很软的东西。

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公益项目,去发现这些现实的社会现场,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帮助老人解决问题,改善生活或让更多的人关注,能去保证老人晚年的生活得更幸福充实

刘旸教主:在自省之后,我其实对许凯老师就更好奇,我最近才意识到老年人特别需要某些方面的帮助,但许凯老师很早以前就开始做助老的公益项目。

许凯:其实我做这件事,真的没有想那么多,想着自己做的公益,我觉得跟他们聊天自己就很开心了。

我觉得和年龄大的人聊天很单纯,很直接,没有任何多余的复杂想法。咱们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你跟我聊你以前的事,我跟你聊聊我的事。我再给他们拍张照片,我只会想着我要拍照,而且一定要把照片装到相框里。

王晓:特别有仪式感。

许凯:我的想法很简单,相框是可以摆在桌子上的,如果要把照片放到抽屉里,他们可能就看不见了。照片可以摆在桌子上,他们要是偶尔看到能想起来“有一天下午几个娃娃跟我聊天还拍了照”,我就觉得很好了。

而且我给老人拍照的时候,我都会带很多东西,像是拐杖、手套、草帽等,比如看到干活的老人没有手套就给他们一双。直接给东西很多老人都不愿意要的,怕你多花钱,他们不想亏欠他人。我都说没事,这就自己家做的,他们才会放松下来接受。

整个过程都让我很开心很享受,没有想太多就做了。后来我发现做完这些事,发到网上会影响很多人。我很骄傲自己能影响很多人。我可能是最早给陌生老人拍照的人,现在我有一个群,群里有100多人,大家都给陌生的、年纪大的老人拍照,跟他们聊天。可以影响到更多人,尽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觉得就够了。

刘旸教主:其实每个人哪怕只影响10个人,涟漪效应一旦起来之后,这个影响是了不得的。其实我还有一个问题,现在一想到助老,除了捐些钱,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许凯:像刚才王老师说的,我们干的公益都只是辅助。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家里的长辈过得舒服开心就行,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也许连辅助公益都不再需要了。

刘旸教主:我们在养老方面做的公益,老人们更多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支持?

张昕: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但是物质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我们经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包括刚才我讲的成功老龄化的概念,它虽然里面没有一条是谈钱的,但是没有一条是不需要钱的。物质保障是必要的,但其实老年人更看重的,真的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

刘旸教主:既然这是一个互联网直播,我今天还想问问王晓老师,互联网的资讯平台或企业在助老的公益项目上,应该怎么样发挥社会价值?

王晓:有了互联网,筹款能力就大大提升了,互联网平台没有地域的限制。比如这个公益项目要关注的人群,都是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情感和物质需求,通过互联网,能让更多人去了解和关注这个项目,能提升它可能筹款的效率。

还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平台,在公益项目的过程中,每一步的项目进展,都会在网上实时进行更新披露和互动,像学校可能会拍一些短视频,这都是进度展示,让大家知道这个公益项目做了什么了。要给你的捐赠人信息反馈,让他知道捐的钱用到了哪里,做了什么,财务状况是什么样。

这也提高了公益项目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让公众对这个项目更加信任和认可。有疑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互动或者反馈,这就保证项目能良性地发展下去,能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困境群体,尤其是老年群体。

我们也在字节跳动公益的平台上发布了一些关爱老年人的项目,叫“守护乡村一老一小”,有规模、系统地筹到资金以后,去帮助老人解决他们面临的一些急需问题。在政府服务之外,做好我们公益项目的补充的工作,让老人晚年能更加幸福,能更体面,能去享受这些更好生活的机会和条件。

刘旸教主:期待各位多多关注这些公益项目,然后也希望通过咱们这次聊天,第一能让大家消除对变老的恐惧,第二能真正去关注我们周围的老人,尤其是从自己家里的老人开始做起,提升老人的幸福感。我们以前老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咱们就要好好呵护家里面的宝,也祝所有的老年人朋友重阳节快乐。

*本文有大量编辑、删减,抖音搜索@字节跳动公益 ,观看回放视频。

看《陌生的老年》

我们一起面对老去这件事情

导演:谷云汉

制片人:郑佳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